本页是<汕头普宁第二中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汕头普宁第二中学

阅读:77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09:37
单位介绍
学校占地面积83135平方米,建筑面积55176平方米。现有70个教学班,学生4478人,在职教职工302人,专任教师240人,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80人,中级教师95人,初级教师80人。学校占地95746平方米,建筑面积5452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86172平方米,学校拥有大型的体育广场、体育馆,拥有高标准的千兆校园网、校园电视台、计算机室、多功能课室等设施,学校图书馆存书20多万册,内设电子阅览室。如今,学校已建设成为一所办学条件优越、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

普宁市第二中学(简称普宁二中,曾名普宁中学)肇始于1924年,其历史可追溯到创办于1830年(清道光十年)的三都书院,1958年成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21世纪初成为广东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本校区位于普宁市流沙城区广南路17号,正在营建的广达校区位于广达城区普宁大道东西郊莲花山公园南侧。首任校长陈岱山,现任校长温俊义。历史

1830年至1911年

清道光年间,因水、铁山、桂江三都距普宁城甚远,学者方高、苏才及庄德容等分别提出复兴家塾及兴建三都义塾的倡议,得到时任普宁知县陈凤图的支持,并由他主持在练江北岸兴建三都书院。由于是民心所向,“一倡众和,心盖不约而同”,“群情踊跃”,乡民及侨胞捐资以设学田、收学租,东莞教谕苏才在书院建成之时即归任山长。建成授业的三都书院与较早兴建的昆冈书院和上社书院并称普邑三大书院。
1871年(清同治十年),潮州总兵方耀筹资重修书院,并以余款置学田,每年租谷除作为书院经费外,还作为给每科试前三名嘉奖。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科举,次年三都书院改置为高等小学堂,设修身、读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

1912年至1949年

1912年(民国元年)更名为三都高等小学。1924年(民国十三年)春,三都高等小学受命改制,新办初中部,保留小学部,并正式命名为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此即为今日普宁市第二中学之肇始。次年10月,其附属高小班招收杨德秀等3名女生,为普宁男女生同校之始。1926年秋,学校校址迁至乌石。1927年,受时势动荡影响,学校被迫停办。
1929年,原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训育主任许蕙生与地方人士张崇岳共同发起,组建复办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董会,许蕙生任校董主任,聘张崇岳为校长,以乌石高等小学校舍为基础复办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1930年,因大量学生参与革命活动,并和发生冲突,被县政府下令停办。
1938年,时任普宁县长的黄伟卿组建复办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董会,将马化龙、卢逢生创办的“流沙中学”及何立贤创办的“洪阳中学”合并为“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址由乌石迁往华市。后因三都书院学租之争被降格为普宁县第二区区立中学。1938年末再次被查封停办。
1946年,县政府又在白塔秦的秦氏祖祠复办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张愚溪任校长,次年林志英接任。

1949年至1978年

1949年7月上旬,卢逢生受中共普宁县委委派接管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8月罗俊三受中共大北山党委委任校长。当年冬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改名为普宁第二中学,并新办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并移址于流沙圩东南建设校园,即为今日普宁市第二中学本校区所在。在校园完工之前,学校除白塔秦的秦氏祖祠外,还借居黄家厝、流沙会议旧址教学,并先后于新坛、平湖、弥高设立分教处。
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使入学不受年龄限制,全校学生超过3200人,成为当时广东省在校学生多的中学。
1957年秋,广东汉剧团团长姚传声接任校长。1958年,学校于校南端开设校办工厂,部分产品取得了广东省轻工业厅认证。
1958年底,普宁二中被确定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开始面向汕头地区(即当时的海丰、陆丰、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汕头、澄海、饶平、潮安、丰顺、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紫金)招生。1959年,普宁二中开始设立高考考场。1960年,普宁二中120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86人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在全省17所重点中学中仅次于广雅中学及华师附中。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普宁二中被红卫兵改名为普宁东方红战校,教学管理陷入瘫痪,大量教师被遣散到各地。但教学设施、实验仪器在老教师黄雅流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1972年当地政府将校名恢复为普宁中学,1979年复名普宁县第二中学。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